办公地址
北京大学湖北校友会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81号燕园北大校友之家
电话:027-86657596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动态

刘萌在武汉市政协全体大会上发言 建议深推国家科创中心建设

浏览次数:1142 次    更新时间:2022年01月12日




2022年1月12日上午,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大会在武汉国博中心大会议厅隆重召开,政协委员、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长江国际控股集团董事长刘萌作了大会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关于深入推进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引起了广大与会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武汉市政协主席杨智,市委副书记李义龙,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劲超,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曾晟等领导出席了大会,和全体政协委员一道,认真听取了刘萌委员的大会发言。



刘萌委员在大会发言中说,自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以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高位推进,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人才基金规模过小,政府投资基金面临政策障碍,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产品配套难,新兴产品缺乏应用场景,高端人才引进受到诸多条件限制等。如何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如何形成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如何优化科技投资规模结构?如何形成建制化战略科技力量?如何平衡大型企业引进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这些问题事关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局。他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供给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合理降低用地门槛,允许高新区为处于成长期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用地便利,而不只是针对大型企业和企业总部;对创新型产品,除继续实施新产品政府首台套采购政策外,建议灵活处理相关招投标问题,加大本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制定中试项目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对中试项目与新建项目实施差异化管理,降低中试门槛和中试成本,解决中试项目“审批难”。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基础前沿重大科学项目实施非竞争性申报和至少五年滚动支持,赋予项目负责人科研路线、团队成员等事项调整自主权及结余资金使用自主权。深化科技成果“三权”制度改革,调动成果管理者、持有者和承接者三方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第二,优化创新生态,完善结构布局

以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为空间载体、国家实验室和湖北实验室为条件平台、大科学设施集群为关键支撑,按照“目标集中、领域集中、主体集中、区域集中、资源集中”原则,坚持“目标牵引、问题导向”,引导人才、项目、资金,机构、高校、企业在一定空间集聚,促进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交流。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运行管理和创建升级,发挥科研“国家队”优势,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原创成果和源头支撑。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光电显示、新药创制、先进纤维材料、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等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攻克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工研院专业化分工和精细化研发,加速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解决技术工艺化和产品市场化问题,打通成果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遵循科研和市场规律,在一定范围形成“科研—孵化—加速—中试—规模化生产”布局,快速补齐中试平台和产线不足的短板。



第三,撬动社会资本,强化资金支撑

由武汉产业投资发展集团牵头设立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及大科学设施建设,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完善政府股权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容错机制。推进市域国有创投机构在下沉一级的架构中实现混改安排,通过优化股权设置和组织架构,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行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并探索“验收贷”等科技信贷创新产品,提高科技金融供给能力。鼓励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联合新型研发机构,共同设立科创孵化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加大力度引进知名私募投资机构,对引进者实行一定比例的现金奖励;为风险资本提供一定比例和额度的风险兜底,形成长期性、专业化、初创期投资导向。

第四,引进培育并举,壮大企业群体

坚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与自主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相结合。在引进企业总部、二总部、企业研发中心时,重点考察其产业链带动效应,引导大型企业将后续科技成果优先就地转化,促进大型企业内部衍生创业。坚持“稳链、强链、补链、延链”,延展产业链条,提升价值空间,依靠产业链领军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上中下游链条完整、“中心—外围”结构合理的产业链生态。提高新创企业成长性,围绕量子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转化链条短、产业链条长的未来科学领域,培育一批基于科学的企业和产业。畅通高校创业平台与社会化双创平台对接渠道,将社会化双创平台嵌入产业发展路线图,为遴选优质孵化项目提供资源库。创新政府、中介服务机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对接机制,提升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服务平台专业化水平,为新产品市场化提供更多应用场景。

第五,优化软硬环境,激励人才涌流

按照“项目聚才、环境养才、平台用才、成就稳才”思路,通过软硬环境建设,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让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形成高端人才“到武汉来”的效应。为解决市级人才基金规模偏小的问题,建议由市区两级共同成立人才基金,一方面由市级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按各区出资比例,允许区级在一定范围自主运作;将市级人才奖励纳入省级人才奖励计划,或比照省级人才奖励计划,对奖励资金减免20%的个人所得税。对全球顶尖科技人才,按照项目或绩效制定引才标准,多因素综合考量,不能仅因工作时间不够而将人才挡在门外。建立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紧缺人才目录,为企业人才引进提供成本补偿和住房等专项补贴,并在全市范围内调配安居房资源。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采取灵活用工制度,全面推行人才积分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



刘萌委员是山东枣庄人,北京大学硕士,湖北大学产业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武汉市校友经济促进会会长,湖北省长江国际商会会长,湖北省红十字会理事,北大校友公益基金发起人,湖北省工商联常委,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观察员,湖北省首届市场监管社会督导员等。他创办全球商业领袖平台长江国际商会,在世界10个城市设立同名商会;他发起国内最大基金长江产业基金并担任监事;他联合95家高校湖北校友会,推动武汉校友经济迭代2.0;他还在湖北疫情期间,组织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和“北大校友全球抗疫基金”,担任多地招商大使、招才顾问和经济顾问,科技成果曾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等。


关于我们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服务集锦  |  荆楚北大人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湖北校友会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5007号-1  技术支持:珞珈学子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409号